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房地产走势分析文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房地产走势分析文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房地产走势怎么样?
中国的房价一直以来都是一件让大家非常神奇的事情,因为从十几年前开始,就有很多的专家说,中国的房价已经见顶了,泡沫就要开始破裂了。但是,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一直到现在为止,他依然在上涨的过程当中。那么站在2019年的今天来看,未来房地产行业是否还具有高度成长性呢?他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01
房价是否已经到顶的四个条件
第四个条件也就是最后一个条件,那就是经济出现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对流动性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房地产这个行业本身有非常强的金融属性,所以当流动性出现紧缩的时候,经常会成为压垮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美国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为了实现经济复苏,进行了13次的降息,直接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是后来为了抑制这个资产的泡沫,美国又从2004年开始重新启动加息的进程,房价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慢慢的由涨转跌迎来拐点。一般来说,流动性紧缩对房价的影响不是长期的,比如说美国房价在最近几年又开始重新上涨,甚至超过了前期高点。而中国目前的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危机,2016年之后,国家提出了房住不炒这样一个政策,主动的开始去杠杆、挤泡沫。在考虑到我国的体制优势,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小。
02
03
谢谢邀请!
说到我国房地产,首先说我国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处于较高速增长阶段,现阶段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主要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和大基建,这两个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等领域的高速增长,最后带动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如果一直发展房地产行业,致使其他行业的资金大部分流入楼市,造成实体行业资金流动性性的缺失,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实体行业又大大关系到我国整个科技水平的提升,实体行业一旦被挤压,就不能产出更多的“高精尖”产品,造成我国高科技产品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最后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如果房价大幅下跌,就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映,断贷、开发商倒闭、银行面临大量坏账,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近几年,房价只有平稳过渡,用时间换取空间,我国经济才能保持稳定增长。
1、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房地产行业未来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45%,对于发达国家经验,此阶段为城镇化率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1500万,从我国城市群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出这个规律,我国十三五规划,拟建设十九个城市群,目前发展较快的城市群有京津冀、长三角、奥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逐步发展和成熟。
近期国家发改委颁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100万-300万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大城市要全面放款开发落户条件,这属于大手笔,未来我国城市化必将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必将迎来更***展。
2018年10月31日政治局会议公告中,对房地产只字未提;2019年3月5日***工作报告中,没有再提“房住不炒”;2019年山东菏泽率先打响了取消“限购”第一枪,随后多个城市跟进,房地产市场政策改变的信号进一步明确;2019年一季度,二手房市场出现“小阳春”,市场回暖迹象进一步显现。
2019年货币政策延续2018年三季度、四季度宽松基调,表现为2019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社会融资4.64万亿元,两者高达近8万亿元的天量信贷,预计2019年全年都会保持稳而宽松的基调。
3、房地产行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期限并不长,且前期房改发展较慢,快速发展阶段不足20年,和欧美、[_a***_]等成熟房地产市场国家以二手房市场业务为主相比,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青年向壮年发展阶段。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2.2%,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区域发展结构不平衡,体现在一二线城市同比下滑,三四线城市补位。2018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百强企业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58%,和国外成熟房地产市场相比,集中度还有待继续加强,后续房地产行业会继续稳步发展。另外,近两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在10%左右,属于较为健康的指标区间。
综合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平稳,整体处于健康水平,局部过热,结构不平衡。
我认为,房地产在我国还没有市场化,只是政策化。它的涨幅起落完全受政策的影响,因为房地产这辆战车上帮架的东西太多,所以国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叫它大跌,更不会腰斩;同时,也知道房地产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国家的发展最终离不开科技和实业,相信领导层会凭接智慧和能力让它软着陆,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中国人的平均家庭资产,房地产已经到了74% 从这里看,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加上现在中国购房主力已经过度到独生子女一代,人口红利消失,未来难乐观。
各位大神有谁懂房产分析,今年整体的房产走势会呈什么样的趋势?
今年整体房价维稳,房价不会大涨。
20日央行再次降息,购房成本降低,有助于***资金流动,一部分购房者会入市。银行放贷成本降低,信贷会更加积极推动。
那么房价会涨吗?
不会。鉴于以上情况,会有一波刚性需求入市,但数量有限,不至于影响大环境,毕竟全球经济下行,大多数人的收入能力不足以在这个时候选择购房。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全国房产销售量下降,降息无疑会***楼市,但官方一再表明态度,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住房不炒”,无疑给伺机大做文章的人一记警告。
住建局也给出措施,通过加快新房入市、加大土地供给来平衡供需,稳定房价。
总的来说就是,要降息,要放水,要恢复经济,要平衡,但房价不能大涨。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2020年房地产会怎么样,这个谁都不能给与肯定回答,不过按现在房地产趋势走向而说,房地产今年大涨没戏,会出现***分化现象,有的跌有的微涨。整体趋势有下降势头。列以下几点大家可以看看。
一、全球疫情到现在还没有控制住,这个对各个地方经济都有很大影响,大家钱都不好挣,这个购买欲望就很低了。
二、就拿新一线城市郑州来说,2020年实体业很不好,前段时间***大商场闭店,去年华联商厦闭店,大家好多只看到了闭店,深入了解这要影响好多人就业问题。购买欲望又一次降低。
三、一线城市二手房比如上海,深圳等2020年3月份都出现下跌,二手房也是间接代表整体房价的趋势,为什么人们感觉不到降价呢,因为降的不多,所以没有感觉很关心。
四、以恒大为代表的一线品牌开发商已经开始打折卖房,后期会有好多开发商跟进尤其是小开发商,因为开发商今年都要偿还债务。
所以今年建议大家买房等一等,选好时机,还是那句话一线二线可以买,三四线尽量不要买,买房还得买主城区,投资勿下手,不要拿前几年运气挣来的钱,今年靠实力赔光。
你好:我来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个很难说清说透的问题。据我观察今年房产走势先微降再趋稳后微涨,整体趋势以稳为主基调。理由如下:(1)目前疫情肆虐,虽然我国整体控制但仍遭遇输入风险,欧洲美印俄等大国仍处在高位运行,世界经济处在在风雨飘摇之中,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严重受挫,一季度JDP同比下降6.8%,形势严峻,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也遭受重创,一季度百名房企销售下降21%,房价涨幅明显收窄,在2月份表现非常明显。(2)但随着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出台,5万亿非财政支出扶持***市场,4.17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心以更大的财政力度应对疫情的影响,要求银行再降准降息再***等大力度防范市场风险。1季度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的成交均价46571元/平,同比上涨7.5%,相比1-2份涨幅明显扩大。(3)虽然一线城市房价有上涨的冲动,但4.17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的大政方针,同时对一些地方触碰红线房产政策进行了纠偏,不准许房价大涨也不准大跌,相信随着国内流动性的充裕,欧美等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国家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收紧的,下半年乃至明年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整体趋势看涨,但涨幅不会太大,三四线城市整体成交量价下滑,顾客犹豫看跌心里渐浓。一点不成熟回答不知你是否满意,欢迎讨论。
从国家来看中国将会有下量资金投人,各行各业,主要是房产与股市,这场疫情,吓退80%的客户,那么20%的聪明客户会去选80%的房源。
然后,楼市回暖,政策放松,
被吓退的80%客户只能
去抢剩余已经涨价的20%房源!
***定律再次被印证!
天你咬咬牙把房子买了,
当房价上涨的那天,
你一定心存感激。
退一万步讲,即便房价没有上涨,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一线城市
目前一线城市除杭州、苏州、深圳等城市在上涨外、其他一线或新一线城市总体是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原因导致人们收入快速的下滑,给房地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地段好的房子仍是供不应求,就算往后推几年也是一样,两极分化现象会一直持续。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及房屋空置率不断的升高,房屋价格稳定下行是不变的趋势,但一线城市不会出现暴跌的情况,二手房交易量将会逐渐的增加。
三四线城市
三四线城市这几年房价的暴涨随着大的开发商和炒房客逐渐退出市场,房价在国家调控下虽不会大幅度暴跌,但降价是不变的事实。人口流失、房屋空置率、薪酬水平低、快速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已经催化了绝大数的房屋库存量。
总体来说,房价呈现下降趋势,因城市不同所以其程度也不一样。
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房地产走势分析文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房地产走势分析文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brisferibotseferleri.com/post/5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