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业地产剥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商业地产剥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达去地产化是哪一年?
万达在2017年年中开始了“去地产化”的进程。这一决策是基于商业沉淀占用了万达大量资金,同时万达也希望通过走“轻资产”路线,转型成为一家商业投资服务公司。
通过与融创、富力达成的一笔总规模高达637亿的“世纪交易”,万达剥离了13座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到了2018年3月1日,万达商业地产公告称,为贯彻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达商管集团”)。
将原有的商业地产更名,成立商管集团,其次专门成立地产集团,以消化商管集团的地产业务。因此,万达去地产化的时间是2017年年中至2018年3月1日。
如何看待泛海控股剥离资产予融创、提供担保反担保等系列操作?
谢邀。
总的来说就是地产洗牌的一个缩影,大地产公司有稳定的销售回款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在寒冬下并购优质资产。而小地产公司,面临高速发展后的种种后遗症,销售下降,融资难,债务加剧等危机,不得不出售优质资产来取暖过冬。
泛海控股回笼资金减负债
从2014年以来,泛海开始实施“金融+地产+投资”的战略,然而房地产收入逐年下降,由2016年的75.17%降至2017年的48.92%,到2018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约22.4%。
一方面收入下降,股价低迷,于此同时,债务纷纷到期,压力陡增。以泛海控股的“15泛控01”的债券回售结果为例,该债券发行规模为15亿元,2018年底的回售金额约14.11亿元,回售金额占比高达94%。2019年,泛海控股还将有一笔15.9亿元的债券到期,并且其还有“16泛控01”、“16泛控02”两笔规模共计35亿元的债券即将进入回售期。其中“16泛控01”已发布回售公告,回售部分的债券兑付日为3月7日。
而此次交易,泛海控股获得大额现金回流,有效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更有利于其度过寒冬。
万达、SOHO中国等房地产商纷纷拓展新业务,地产行业转型会面临什么困难?
事实上,地产商很早都开始转型,早都都转型好多年了,比如李嘉诚,近的有融创,但也有专注主业的,比如碧桂园,但旗下也有教育,物业等产业。
李嘉诚:400亿卖香港中环中心 200亿卖世纪汇 在英国澳大利亚买买买
李嘉诚早都开始卖地产资产了,最近一次卖楼是去年的国庆节后,长实集团确认以402亿港元的价格出售香港·中环中心75%的权益,买家是以中资石油系统机构为首的内地财团。2016年10月,李嘉诚卖掉了位居上海浦东世纪大道上的世纪汇广场,售价200亿元,单价每平米7.5万元。买家是中国人寿旗下公司。与卖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嘉诚在英国,澳大利亚不断买入公用事业资产,转型力度非常之大。
潘石屹:近三年卖200亿 转型轻资产SOHO 3Q同样是去年10月,潘石屹的SOHO以49.44亿元出清凌空SOHO,而近3年,SOHO中国通过出售旗下地产项目***超过200亿元。卖资产的目的在于向轻资产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发展。这也是SOHO中国推出3Q项目原因所在。3Q项目核心是移动办公、共享办公。万达:由单一地产主业转型,转型为四大产业
万达转型也很早,如今旗下有四大集团,分别是万达商业,万达文化(***,体育,文旅等),万达金融,万达网科。但是,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去年,经历了大风大雨,先是卖了文旅和酒店,然后又引入腾讯,苏宁,京东这些战略股东接盘万达商业的原投资者,可谓大出血,文旅资产卖了不少,万达网科去年年底也是大裁员,这个项目基本也是废了。不过还没放弃,据说还有后续动作。
恒大转型也挺早,开始搞了一堆产业,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后来剥离出去了,如今是地产,金融,旅游,健康四大产业。也是交了不少学费。
融创:接盘乐视谋转型 结果最惨
融创也想转型,然后找了乐视,本以为捡了个便宜,结果发现是个大坑,150亿就这样掉海里了,现在估计孙宏斌还有点晕。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地产商转型的各种姿势,目前看,除了李嘉诚以外,其他都在转型的过程中,说转型成功还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业地产剥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业地产剥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ibrisferibotseferleri.com/post/67296.html